印象中家裡最早的相機還是底片機,型號為 Canon epoca 135,老爸很愛用這台拍小孩子。當時我年紀還小,老爸也沒有把攝影當作興趣,只是拿來記錄生活,因此也沒有把這台相機拿給我玩,隨後買了數位相機,他就被打入冷宮了。
上國中後開始迷上攝影,雖然中途一度沒有接觸,上了碩班又決定重拾此興趣,至今也過了近兩年,在此紀錄我至今所使用的器材。
Sony Cyber-shot DSC-P100
在我國小時老爸購入了家裡的第一台數位相機,是 Sony 的低階型號,國中開始接觸攝影時也是拿這台用,直到我國中畢業。可惜老爸去年(2019)搬回老家時把這台相機回收了,只能透過以前拍的照片來回憶。
ƒ/2.8 1/20 7.9mm ISO 100
小舅舅結婚,老爸幫忙拍的照片。在自然光的照射下,人臉有著柔和的質感,頭髮等衣物的細節也有保存下來,雖然室內光線偏暗,卻顯得真實且自然。
ƒ/2.8 1/100 7.9mm ISO 100
八卦山通往培元中學的步道,爸媽退休前時常全家走此路線運動。
ƒ/2.8 1/80 7.9 mm ISO 100
地理老師的俄羅斯娃娃,雖然放大效果普普,仍是個饒富趣味的物品。
Canon 550D + EF-S 18-55mm KIT
國中畢業時花掉所有積蓄買了第一台單眼,是當時入門等級的 DLSR,加上 18-55mm 的 Kit 鏡,就這樣用到現在。目前功能完全正常,只是機身的蒙皮邊緣有些突起,側邊皆孔的橡膠蓋劣化掉落,並不影響拍攝功能。
高中時第一次去日本有帶著,拍了不少照片,第二次去卻幾乎沒有拍,那陣子也許有些叛逆,覺得專心體驗比紀錄還重要,到了大學也是,幾乎沒有在攝影,相當可惜。回憶起來只是自己偷懶,不想用心經營這個興趣吧。到了碩班有不同的想法,重新拿起相機不只是為了紀錄,同時也可以增進旅途的趣味,最後得到滿意的照片也是其價值的一部份。
從購入至今將近十年,近日買了額外的鏡頭 EF70-300mm f/4-5.6 IS II USM,總算補齊望遠端的缺憾。之後打算另外寫一篇來評測。以下三張照片都是用 18-55mm 鏡頭拍攝,機身直出無修圖。
ƒ/3.5 1/750 18 mm ISO 100
由於天空太亮導致整體亮度偏暗,下半部的茶園應該調亮到足以顯現其細節。
ƒ/9.5 1/30 18 mm ISO 640
草屯七股神木的枝幹,天空的部分已經過曝。
ƒ/9.5 1/90 32 mm ISO 100
家中正在加工龍眼,數量驚人。
HTC D626x
2016 年左右購入,那時候還不流行計算攝影,且以這支手機的價位來說,拍照功能就只有紀錄而已,畫質免談。
ƒ/2.2 1/40 3.81 mm ISO 200
大四的座位,略雜亂。
ƒ/2.2 1/24 3.81 mm ISO 800
大三的座位。
Zenfone 5Q
升上碩班後買的手機,也是目前的主力手機。定位上屬中階,拍照功能還算堪用,雖然不如旗艦機銳利,也沒有夜拍功能,修圖後成品還不錯,紀錄日常生活已經足夠。
ƒ/2.2 1/30 4.73 mm ISO 800
位於北埔的咖啡店一隅,店內有很多精緻的擺飾。
ƒ/2.2 1/15 4.73 mm ISO 1250
苗栗頭份尚順娛樂中心的人偶,怪異的外型以及昏暗的燈光使人發毛。
ƒ/2.2 1/17 4.73 mm ISO 759
兩廳院自由廣場,後方的雲層顯得格外濃厚,諭示著接下來龐大的雨勢。